《最残酷的夏天》作者菲利普·卡普托,当代小说家、记者。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,1964年大学毕业后,加入美国海军*陆战队,三年服役期中有十六个月在越南作战。1967年,卡普托从美国海军*陆战队退役,自此开启了令其备受瞩目的记者生涯。供职于《芝加哥*论坛报》期间,卡普托前往一线报道贝鲁特*战争,并于1975年再次前往越南,报道了"西贡*沦*陷"事件,见证了越*战的结束。小说作品包括《非洲号角》《德克索画廊》《印第安之国》《罪恶*方程式》等。1972年获得普利策奖。 本书是美国战争文学大师、普利策奖得主菲利普·卡普托的倾力巨著,历时9年精心打磨,畅销欧美30年,中文全译本首度上市。《最残酷的夏天》 是一部顶得住风险、扛得住压力、说得出真相的著作!菲利普·卡普托历时9年,用严厉地措辞、坦诚的言语、发自肺腑的呐喊,让人们理解了战争的诱惑和残酷、看到了士兵的恐惧和怀疑。他用最真实的文字,记述了直面死亡与深渊的经历,是对美国一直掩盖的污点--越南战争--最摄人心魄、最直击灵魂的记录。令人不寒而栗的雨林,令人惊恐的未知,令人绝望的等待。每一个读者都不禁自我拷问:换做是我,我存活下来的概率有多大?我将何去何从?这种思考令人莫名地惊恐。《最残酷的夏天》恰是一本令人不寒而栗的著作,即便是最坚强的人,也会为此潸然泪下。
一部国人灵魂的忏悔史,一曲悲壮的心灵挽歌,著名作家许开祯泣血之作,黄晓阳亲笔题写书名,王跃文、阎真、黄晓阳、唐达天、洪放联袂推荐。支撑整部小说的是邓朝露的身世之谜,围绕着这个谜,抽茧剥丝般地让我们在历史的尘烟中看到人性深处的那一抹亮色。爱、奉献、人文关怀。而现实的残酷又让我们看到青年一代的再次迷失。邓朝露是理想的,吴若涵却是残酷的,她身上有太多当下青年的不良之症,浮躁、狂妄、急功近利、投机主义和物质主义。而通过一个流域治理的艰难与复杂,世俗与荒诞,又让我们看到当下社会人文思想的流失。尤其是“独立意识”和“反抗精神”的严重缺失。
韩邦庆的《海上花列传》是一部描写清末上海妓院日常生活的长篇小说,旁及官场和商界等多个社会层面,曾被胡适称为“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”,鲁迅则曾称赞它有“平静而近自然”的风韵。从小就阅读过海上花列传这部作品的张爱玲,将《海上花列传》视作《红楼梦》之后传统小说的又一座高峰,推崇备至。来到美国之后拜访胡适提及翻译的愿望也得支持,因为在他眼中,吴语“这种轻灵痛快的口齿,无论翻译成哪一种方言,都不能不失掉原来的神气。”为了去除书中的吴语对白对读者造成的障碍,张爱玲将之尽数译为国语,以使这难得一见的杰作能够普及开来,让更多人有欣赏此书的机会。1983年,張譯本以《海上花開》、《海上花落》兩部形式由臺灣皇冠出版。凭借着对于语言的天分,张爱玲将《海上花列传》的吴语对白,转换成地道晚清官话。同时,《海上花列传》中出现的欢场行规、上海的风土人情、晚清服饰、张爱玲都做了准确详尽的注解。然而她仍担心读者不满意,在序言中写道:“就怕此书的下一回目是:张爱玲五详红楼梦,看官们三弃海上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