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因斯坦去世了,但他那维护和平、坚持真理的精神不会离去,人们也不会忘记他的贡献,在《时代周刊》评选世界风云人物时,人们发现一个亲切的名字位居榜首,那个名字是一阿尔伯特・爱因斯坦。 或许是不想被世人瞻仰,或许是习惯了自由翱翔,爱因斯坦留下遗嘱:不修墓地。那些思念他的人们,只能站在海边,将思念说给海风,说给德拉瓦尔河的每一条鱼儿听。他们相信,爱因斯坦的灵魂随着德拉瓦尔河,汇入大西洋,因为,那里可以眺望他的故乡。
禅是佛教的修行方式,也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生活方式。许多人对禅宗感兴趣,却从未深究:它从哪里来,怎样在中国开花结果,现在发展得如何?2006年春天,比尔.波特带着他的问题来到中国,循着六位禅宗祖师的足迹,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朝圣。这本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,超越了游记体例的局限,堪称趣味横生的禅宗入门书。 《禅的行囊》是一本游记,作者波特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,经过山西省、河北省、河南省、湖北省、江西省、广东省,最后抵达香港。旅行的轨迹看似随性而至,实际上是紧随着禅宗六世祖师南传法脉的步伐,简述了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史。本文以游记路线为主线,分别从禅在中国、初祖达摩、二祖慧可、三祖僧璨、四祖道信、五祖弘忍、六祖慧能、禅宗公案八个章节记录了作者波特的游记内容。
恐惧,一个无人不知、贯穿人生始终的话题,没有人可以逃脱它的阴影。它因何而生?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?该如何应对?在本书中,克里希那穆提以其一贯的敏锐而毫不妥协的风格,直指人内心最深处的欲求,为在恐惧中挣扎的芸芸众生,点明了洞察自我、解放心灵的一种可能。他提出,用意志力来逃离、抵抗恐惧无助于解决问题,唯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恐惧的根源,才能获得生命的自由。
1944年3月10日,《通往奴役之路》在英国出版之后,立刻引起了轰动。首版2000本几天之内就销售一空。出版公司决定立刻加印1000本。随后的两年中,公众具有巨大的需求,而出版社方面却总是无法全部满足读者的需求。因为战时纸张限量供应,出版社不能一下子印那么多本。到了当年夏天,哈耶克曾经抱怨说这本书成了“奇货可居”。1944年9月24日, 《通往奴役之路》成了《纽约时报》书评版头条评论的对象。到1945年四五月间,《通往奴役之路》成为美国的一本畅销书。5月20日那一周,该书在芝加哥的销量排在第二,在克利夫兰和底特律排在第三。6月24日那一周,它在芝加哥和圣路易城名列第一,在底特律名列第二。[7] 《通往奴役之路》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陷入低谷时,受到了西方学者的广泛重视,作品的影响也迅速扩展到国外,几乎被译成了所有欧洲国家的文字广为流行。
“一带一路”大使访谈是目前首个国家级围绕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主题的中英双语深度访谈和国际合作项目,是智库外交的积极探索。创办一年多以来,已与50多个国家、国际组织及多边金融机构的领袖对话并拓展合作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直在开展“一带一路”方面的深度研究和积极探索。《新秩序》——梳理了“一带一路”大使访谈的内容,深度对话各国驻华大使、政要和决策者们,探讨了他们眼中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给沿线各国以及全世界带来的合作与美好前景,旨在为共商共建共享中国首倡的国际战略搭建交流平台,深化互联互通和交流尽绵薄之力。作者:孙超80后。目前担任国研智库副总、《中国发展观察》编委、“一带一路”大使访谈创始人兼总策划;曾供职于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、华尔街日报等国际组织及跨国公司。